點圖可以放大

名稱:valanga(臼)、’aselu(杵)

編號47-1木桕(有切面):烏心石

編號47-2木桕(圓面):樟木

技法:雕鑿

作者及年代:不詳(1960年代以前)

數量:4

valanga(臼):

[編號47-1]

尺寸:28*28.4*51.8cm

重量:9.9kg 

[編號47-2]

尺寸:36*33.5*55.7cm

重量:15kg 

’aselu(杵):

[編號47-3]

尺寸:8.5*7.3*122cm

重量:2kg 

  此組四件文物產地為泰武鄉。
  穀物的食用,在準備過程中,臼杵為其重要的生活器具。台灣高山足的春臼,多為木製,可分為兩形式,及筒型和船型。排灣羣諸群的木臼屬於前者,不過在形式上與北部泰雅鄒族,東部的阿美族,和蘭嶼的雅美族所用的筒形就不同。泰雅鄒族和阿美族的,在構造的比例上,較短濶而細腰,泰雅和鄒族者的口部亦較淺,雅美族的,在寬長的比例上,雖和排灣羣者大略相同,但其口部的形態則類似泰雅者。不過,排灣羣諸族的木臼,在形態上亦未完全一致,大體言之,卑南族者較粗矮,類阿美足者而小型,而魯凱和排灣族者略細長。
  排灣羣諸族幾乎每天都要搗小米,通常是要食一點纔搗一點,因為穀穗比較容易保存,所以木臼是不能一日或缺的家庭用具。排灣羣族人,尤其其頭目階級,喜歡在他們的木器上施刻文樣,及家庭日常用具如搗穀木臼,亦每銳意彫劃。器面所施浮刻,題材取自他們之所最親切熟習的生活事項。

  杵稱’aselu,排灣羣諸族所用的杵,雖亦有用石板石製成的,但大部分均為木製。木杵的長度,以80公分左右者為常,其徑粗約為5公分,分三段,各段之長度相等,中段細小。木杵大部分未施刻圖樣 (陳奇祿:1961:66-73) 。

© 版權所有‧ 盜版必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