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稱:lalingdan(排灣族雙管鼻笛樂器)
材質及技法:竹藝/麻繩
作者及年代:拉夫琅斯․卡拉雲漾(蔣正信)(2000年間)
數量:5
短鼻笛尺寸:2.7*52 cm
重量:216g
中鼻笛尺寸:2.5*58cm
重量:231g
kulalu(口笛)尺寸:2.5*63cm
重量:128g
本5件文物產地為泰武鄉平和村。
排灣族的音樂中有一特殊的樂器,即鼻笛。笛子非但少以鼻子吹奏,世界上可以吹奏 鼻笛的人或族群更是少有。而在臺灣就有排灣及魯凱兩族可以找到吹奏者。根據《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》(胡台麗,2001),曾對屏東縣泰武鄉平和村耆老蔣忠信先生的訪談記載顯示,有一則有關鼻笛的相關傳說如下:「kumm為追 muakakai,常常在moakakai的家門 外吹奏鼻笛。muakakai為了要隱藏她的美貌,一直待在屋裡不出來。kumm 就在外面吹鼻笛給muakakai聽。老人家說百步蛇的聲音很像鼻笛的聲音。我曾聽過百步蛇的聲音,百步蛇聲音是 kelikelit地發出長長的聲音。有人說百步蛇突出的鼻子很像鼻笛,百步蛇的聲音或許是從鼻子發出來的,但是我也不是很清楚。百步蛇的聲音很像鼻笛的這種說法可能是因為我們人類有鼻笛,也可能是排灣族人為了加重百步蛇的重要性,才有這種說法的。即 使百步蛇突出來的鼻子只有一根,大家仍說百步蛇的鼻子很像鼻笛。」
鼻笛是雙管,笛長有60 公分,亦有48 至50 公分長的鼻笛。其指孔數一管三個指孔,一管無孔者較為常見。吹口現今有兩種形式,一為傳統式的圓孔吹口,一為改良式的有塞吹口。鼻笛除了可以表達情意之外,也因村落之不同而有其他的目的或意義。傳統上,鼻笛是屬於貴族的樂器,是高尚的樂器,一般人是不可以吹奏,甚至不可以碰觸,到了日治時期才沒有那麼嚴格限制,但是仍有所區別。鼻笛上有雕蛇紋者乃貴族的笛子,一般人不可以吹奏使用之,只能使用素面無任何雕刻的笛子。
鼻笛如一般樂器可以抒發自己的情感、情緒或者追求女友表達情意。但排灣族之鼻笛在一特殊時刻使用之別具意義,其中以屏東縣平和村最為明顯。當部落頭目死亡時,整個村莊都不許有任何歡樂或嬉戲的聲音,僅有鼻笛聲可於此時響起,主要是為了安慰喪家的家屬,尤其更是為了表達吹奏者之哀泣。鼻笛可以說是排灣族男人的專利,從前只有男子可以吹奏鼻笛。鼻笛的旋律聽起來會讓人感覺淒涼,而不同的旋律,則代表不一樣的故事和心情(胡台麗,2001)。
© 版權所有‧ 盜版必究